高考最后一公里,这些福利送给你!--家长篇

考试前

由于考生在备考期间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因此,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搜集有关高校招生方面的信息。家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及各高校,为快速、准确地搜集信息,家长可订阅《2019年高考指南》《高校招生》杂志和《招生考试报》《体招指南》等资料,也可关注高校官网或直接向准备报考的院校咨询。家长要把搜集到的信息和完成每一件事的详细步骤、方法及时与考生沟通,并及时进行修正。

高考前家里气氛好,就会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考生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考试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害怕,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父母之间即使有矛盾也不要发生口角,确实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最好等到考试后再说,不要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家长应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训练情况,对其各种成绩进行分析,帮助孩子找准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同时,随时注意孩子学习成绩和训练成绩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家长可帮助孩子制订相对固定的起居、饮食、睡眠时间表,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和训练效率。

自我暗示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自我暗示会影响到人们的言行。心理学家普拉诺夫认为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兴趣、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我能行!”更多时候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对自己说的。考生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修改自己内心的对话,改变对自己的消极的评价,改变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从容地应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信心。

  高考时难免会有不会的题。有同学就告诉自己“我都答不出来,别人也一定不会。”看到别人翻页,就告诉自己:“他翻这么快,不知道有多少没做!”这样的解释,让自己安心,又不会干扰别人。

  如果入睡困难,可以告诉自己:“其实睡不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两三天不睡,我一样考出好成绩!”“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超水平发挥。”

  如果在这两三天里,同学们真正遇到了困境。可以给父母、老师讲一讲,倾诉本身难以平复我们的心情,求助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希望同学以平常心来看待高考,专注过程,不问结果,好好享受自己的高考吧。

父母要让考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并适时给予相应的鼓励。这种鼓励既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让孩子感觉不到,在鼓励的同时,适当对孩子提些新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接受。有了自信,孩子在考试时就不容易紧张和害怕,或者出现发挥失常的情况。建议家长多抽空陪考生聊聊天,或者出去散散心,让考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高考。

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应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与外界通电话,如果有事非打不可,也要简明扼要,不要没完没了地闲聊。

考生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连续几个小时,有时搞得精疲力竭,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考生文化课复习和体育训练交替进行,同时,也可以提醒考生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里轻松的节目,有助于考生调整心态、消除疲劳。

建议家长在考试前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把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当然,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条件,不要在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去聊,而要在孩子休息的时候进行,要见机行事。聊天的内容不要过多涉及考试,找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去谈。这样有助于缓解考生紧张心情。

临近考试,越来越多的会陷入紧张的情绪中,常出现考生回家发脾气的情况。考试前,父母要允许孩子发脾气,这是高考前考生紧张的表现之一,家长可以不理他。有时孩子会哭叫,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予以理解,因为这是孩子紧张、压力大的发泄力式,能把情绪释放出来。

考前对孩子的饮食规律和习惯不应做大的改变,而应适当增加营养深度,如鸡、鱼、海产品、青菜、水果、干果等。营养食品中的蛋白质、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要搭配全面,切忌暴饮暴食。家长要观察和询问考生饮食、身体状况,如嗓子疼不疼、是否头晕等,如有不适,要及时看医生和吃药。

家长与学校联系是必要的,一方面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掌握学校复习考试的动态,协助学校为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把孩子在家里的心态和复习情况告诉学校老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做考生的思想工作和帮助孩子复习文化课和指导体育训练。当然,与学校老师联系不要过于频繁,要选择恰当的时间,以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更不要引起孩子的误会和反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家长和孩子要积极预防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家长一定要镇定、从容地面对,自己能解决的就尽快协助孩子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求孩子就读的学校或有关部门解决。家长镇定、从容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效果,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从而轻松愉快地去参加考试。即使有些突发事件是孩子造成的,也不要过分责备,更不能打骂,而是要积极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考试中

家长应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最好别总是把“高考”二字挂在嘴边。家长的任务主要是督促孩子起床、睡觉、锻炼,和孩子一起听音乐、看电视,安排好一日三餐,把交通工具准备好,提醒孩子准备好笔、橡皮等考试用品。

家长要根据天气情况确定交通方案,清点考试必带物品,各自应该准备哪些物品应清点妥当,将第二天的早点和交通工具准备妥当。高考第一天考生会紧张,但考前的一些物质准备应该由孩子自己动手,家长监督和提醒,而不能代替。有些家庭距离考场比较近,孩子可骑车自行到达;有些考生孩子不让家长接送,也未必不可,应当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出考场,家长最好不要询问考试情况,此时家长要做的是清点考试用品,安排午餐、午休,若孩子情绪不好,更给予适当的安慰和疏导。

高考考生由家长“陪考”,这一现象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城市比较多见。近年来,对家长是否“陪考”颇有争议,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我们的观点是,家长最好不要去“陪考”。“陪考”虽然有一些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更大,它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等。不过,由于考生的个体情况和心理素质不一样,家长究竟要不要去“陪考”由孩子来决定。即使去“陪考”也只能帮助孩子解决赶往考场路上的突发事件,以及孩子的午餐、午休等问题,切忌询问孩子上一场考试的情况,与孩子讨论成绩、发挥、得失,更不要絮絮叨叨,增加孩子的烦躁情绪和心理压力。

高考之后,家长应当充分理解考生高考后的心情,在保证安全和身体不至于过度疲劳的条件下,允许孩子进行一些娱乐和体育活动。全家外出旅行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最好安排在高考录取以后。因为高考结束后,考生还要面临成绩查询、录取线公布、上线与没上线、录取与没录取等问题,恰当的时间安排,就给考生高中生活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对于发挥不好的考生,家长不能一味地责备和埋怨,应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或者进行沟通交流,为其就业做好准备;更不可打骂考生,否则会引发和加重孩子的抵抗情绪,有的考生甚至有可能做出过激的事情。对于高考落榜,家长不要加以责备,可以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进入高等学府不是实现求学梦想的唯一出路,成才的道路还有很多的选择:鼓励和帮助考生找到适合的成长之路,可选择参军、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或各行专业证书考试等,这些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家长需要忌讳的事


家有考生,家长紧张、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在助考过程中,一定要摆正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生。家长越自然,孩子也就越放松,越有利于孩子在复习和考试中正常发挥。以下是家长助考的几种忌讳。

对考生升学的期望值过高,这无形中给考生增加了压力,形成思想负担,容易挫伤考生的自信心。

家有考生,家里人应该关心和照顾,但不能众星捧月,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有些父母干脆不去上班,早早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其实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更不利于孩子以平常心参加高考,对孩子的复习和考试都是不利的。

许多家长认为,在复习考试期间,孩子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复习功课,别的什么事都不能做,于是给了孩子很多限制,取消了娱乐,取消了锻炼,取消了孩子与亲友的交往,甚至连新闻都不让看。这样做既无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更容易使大脑疲劳,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考试。

高考前,家长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孩子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对孩子却过分关注。孩子复习功课时一会儿给考生冲杯热牛奶,一会儿又给孩子送些水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的做法会使孩子产生“一旦考不好,怎么对得起父母对我的关心”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家长应适度把握对孩子的关心。

有些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在嘴上,时时对孩子说要抓紧复习,给孩子施加种种压力,对孩子说:“考砸了,我们就不管你了。”面对高考,本来孩子心里就紧张,家长越是施压,孩子心里就越紧张,还会使孩子从内心对高考产生恐惧,更不利于复习和考试。